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临沂光耀实验学校 王绍艳
暑假里又一次潜心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完之后再一次感受到一番新意与内涵所在,以前的一些问题也豁然开朗。现将我的一点心得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来自于他敏锐的观察,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实践,都表达了作者在教育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在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仍然发挥着指导作用。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我们还会抱怨学生上课沉默无语,一潭死水,但仔细想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往往是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发言。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压抑了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如果教学中适时的留有余地,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它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譬如说我们学《全等三角形》这一章。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领悟全等三角形的其中的一条性质与判定。对于后面的几个判定我们就完全放手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领悟、解决。而无需领着学生面面俱到。我们的任务正是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一边探寻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只有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如此教学,可使学生从惑知升华到思辩。课堂上有了学生思维的活动的参与,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
二、进一步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1、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